王海洋、沈荣鑫团队在植物学权威期刊综述谷类作物叶夹角研究的最新进展

来源单位及审核人:生命科学学院 陈乐天 编辑:审核发布:宣传部 曾子焉发布时间:2022-02-01

  1月25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王海洋教授团队在植物学权威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即时影响因子12.05,生物学一区)在线发表了题为 “Leaf Angle: A Target of Genetic Improvement in Cereal Crops Tailored for High-density Planting” 的研究综述(论文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075761/)。本文全面论述了目前关于叶夹角形成的细胞学与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作物叶夹角研究领域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并为培育耐密理想株型作物新品种提供有效策略。博士后曹莹莹和博士研究生钟卓君为本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华南农业大学沈荣鑫副教授和王海洋教授。

  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可耕地面积的减少,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增加农作物产量是科学家们亟需解决的问题。玉米是世界性重要的粮食、饲料和生物能源。近几十年来,以增加种植密度、提高群体光合效率为目标的理想株型育种是提升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挖掘叶夹角相关调控基因及其功能解析对耐密高产玉米的分子设计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该研究综述以玉米与水稻两个谷类作物为对象,首先根据细胞学特征将叶夹角形成过程划分为三个连续的发育阶段,即叶片-叶鞘边界(Blade Sheath Boundary,BSB)确立阶段;原叶枕带(Pre-ligule Band,PLB)形成阶段;叶舌和叶耳形成阶段。结合前人研究进展与本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描绘出了这三个发育阶段的分子调控网络;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指出未来作物叶夹角领域可能的研究方向,并提出如何通过改良作物叶夹角培育耐密高产株型作物新品种的育种策略。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