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红卫校长在广东省岭南水稻种质资源基地库授课
“育种4.0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育种创新由传统的‘大海捞针’式变成快而准的‘定向撒网’?”“华农学子如何勇挑种业科技创新重担?”3月20日上午,薛红卫校长以“加快种业科技创新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题讲授思政课,勉励华农学子敢于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努力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此次春季学期“思政第一课”暨“农耕文明大讲堂”第四讲继续采用“行走的思政课”形式,薛红卫带领100名农科专业学生,通过现场参观、线下体验和总结授课的方式,共同探讨中国种业振兴的路径和青年使命。此次“思政第一课”充分发挥“农业+”的学科优势,推动“大师资”协同育人,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稻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课题组组长刘向东教授、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吴珍芳教授作为嘉宾参与授课。
刘向东教授讲解水稻种质资源利用与创新
在广东省岭南水稻种质资源基地库,刘向东通过一盆盆野生稻、一瓶瓶水稻新品种向同学们介绍了我校在水稻种质资源保护、水稻新品种培育等方面的斐然成绩。薛红卫指出,华农三代师承坚守水稻育种,百年稻穗绽放新花,丁颖、卢永根、刘耀光等一批批农业科学家扎根种业创新,把毕生所学奉献给了我国的水稻育种事业。他激励青年学子要弘扬老一辈华农人的科学家精神,争做农业强国建设的“绘画者”和“画中人”,奋力在农业强国建设的征程中绘就华农学子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吴珍芳教授讲解畜禽种质资源利用与创新
在国家区域性畜禽基因库,吴珍芳介绍了基因库的建设意义和学校在畜禽育种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等。他表示,基因库作为畜牧业领域的重要基础设施,建成了国内一流、现代化、智能化的畜禽遗传资源保存实验室,建立了遗传物质保存与活体保种相结合的保护体系,搭建了全省畜禽遗传资源监测、预警、共享平台,形成了一系列保种育种关键技术和开放共享的网络服务体系。薛红卫校长指出,吴珍芳教授及其团队扎根基层、敢于创新,在种猪育种的创新研究和应用推广上成果突出,希望同学们学习他们的科学家精神,培养对科学研究的激情与兴趣。
薛红卫校长总结授课
在总结授课中,薛红卫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种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梳理了党和国家对种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部署,剖析了育种4.0时代我国种业科技创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论述了华农奋力书写种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辉煌篇章。
作为新时代农科青年,华农学子应该如何勇挑重担、积极投身种业振兴行动?薛红卫向青年学子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要厚植爱农情怀,勇当强国建设的引领者。作为“三农”事业的接班人,要守住“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初心,把自己的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去,争做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领跑者。二是要培养创新思维,敢为种业振兴的开拓者。要利用好大学的黄金时期,像一颗种子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完成时代赋予华农青年的光荣使命。三是要扎根祖国大地,争做强农兴农的耕耘者。要发扬华农人勤勉踏实的优良作风,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要到田间地头“俯下身子、沉下心来”,说“乡土话”、沾“泥土气”,将所学知识与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学生提问交流
课堂上,薛红卫还与同学们围绕学校智慧农业学科交叉融合、智能育种发展等问题进行了问答互动交流。薛红卫和两位嘉宾老师讲解深入浅出、生动翔实,学生们认真听、认真看、认真记,课堂全程气氛活跃;课后同学们表示收获满满。
学生们认真听课
农学院2022级“新农学”本博贯通创新班的潘泓宇表示:“校长的‘行走的思政课’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让我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今后,我将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汲取,培育创新思维,努力成为敢于突破的新型农业人才。”
“‘思政第一课’不仅提升了我们的思想认识,而且坚定了我们知农爱农强农的理想”,植物保护学院2021级植物保护专业4班的本科生罗钰琦谈到,校长以及两位教授的精彩讲述,加深了我对学校乃至国家育种技术的了解,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
动物科学学院2023级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林慧娴表示:“身为华农人,我将厚植爱农情怀,像种子一样向下扎根、向上拔尖,做农业发展的耕耘者,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生命科学学院2022级生物科学基地2班的本科生陈向烨表示:“从先辈收集保存的稻穗标本,到基因图谱中跃动的碱基序列,校长的思政课让我清晰地看见了农业强国的立体图景,也成为激励我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动力。”
文/王旗
图/李彦华 安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