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现场
6月5日上午,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大豆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在红满堂揭牌成立并召开学术委员会议。该研究院依托华南农业大学建设,汇聚了包括2名院士、8名国家级人才在内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将面向国家大豆供给安全重大需求,通过推动和实施“北豆南移”,打造大豆基础研究和产教融合的科教创新和人才培养高地,推进大豆全产业链集成创新与应用,提高我国大豆自给率。
揭牌仪式
颁发研究院院长、副院长聘书
颁发研究院学术委员聘书
本次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研究员杨维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员刘耀光,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科技条件处处长崔江浩,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李旭东、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陈宗云,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校长薛红卫、副校长温小波,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胡浩民,研究院荣誉院长、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协会主席马红等出席大会。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仇荣亮主持大会。
校党委书记李凤亮致辞
李凤亮表示,华农的作物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为我国农业特别是南方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作为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学校南方大豆团队历经30多年的不懈探索,成功培育了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大豆新品种,取得了可喜成就。此次成立南方大豆创新研究院,既是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委“1310”具体部署及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的务实行动,也是助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百年华农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助力农业产业质态跃升的使命担当。“研究院将通过‘产业出题、研究院接题、创新共同体解题’模式,汇聚多学科、多领域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在现代农业产业领域发挥华农优势,展现华农力量,打造华农品牌,贡献华农智慧。”李凤亮说。
校长薛红卫发言
薛红卫表示,华农大豆研究由来已久、基础深厚。早在1992年,学校就布局启动南方大豆研究工作,聚焦热带亚热带的大豆研发工作,建设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广东分中心,为国家大豆产业构建了南方种质资源库、技术高地、人才中心。成立南方大豆创新研究院后,学校将打破“学院为界”“学科为域”壁垒,整合跨学科资源,从人、财、物等多个方面为研究院建设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帮助研究院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国家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创造新优势。
会议提出,华农是国家大豆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大豆资源育种推广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深厚基础,研究院的成立是响应国家重大战略和广东省粮油作物产能提升相关工作部署的有力举措,正当其时、意义重大,希望研究院瞄准产业需求开展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汇聚南方创新资源,为国家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将更多高质量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研究院院长、华农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王应祥作报告
何谓“北豆南移”?研究院院长、华农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王应祥介绍,华南地区气候和土地条件适宜全年种植大豆,可通过设计广适应性的大豆新品种,开发多元化种植模式和配套技术,提高复种指数;同时,辐射同一纬度带的“一带一路”国家,拓展并建立海外育种和生产基地,实现大豆生产的国内国外双循环。研究院正是在团队多年来推进实施“北豆南移”的基础上建立,通过汇聚南方大豆研究优势资源,聚焦大豆的前沿基础研究、育种体系创新、栽培范式革新和产业化迭代等方向开展研究,主要瞄准大豆性状和环境适应性、生物育种、绿色高效发展和生物加工等领域,强化原创科技创新,推动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
谈到研究院的未来愿景时,王应祥表示:“我们希望实现在华南和‘一带一路’地区新增大豆种植面积5000万亩以上、增产1000万吨,同时节约氮肥40万吨。”
据介绍,华农南方大豆团队目前已审定新品种35个(国审22个),获得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44项;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500万亩,实现直接经济效益62.4亿元;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研发新产品9项,开发新技术10项,近五年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
南方大豆研究单位代表、企业代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学院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等参加会议。
文/费思迎 黄文勇
图/曾子焉 彭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