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NSAID)罗必良教授团队的研究论文《流转“差序格局”撕裂与农地“非粮化”:基于全国29省调查的证据》在国内管理学顶级期刊《管理世界》发表。论文第一作者为仇童伟,通讯作者为罗必良。
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农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村要素市场的快速发展,农地流转造成的“非粮化”问题受到普遍关注。文章通过农地流转“差序格局”概念区分了农地交易对象,并利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的29省农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地交易对象对农地种植类型的影响,以及农地租金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结果表明,与亲友和本村农户相比,将农地流转给外村农户或经济组织更可能造成“非粮化”生产。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农地租金具有明显的“差序格局”特征。与此同时,农地租金表征了不同对象间流转交易的市场化程度,并对“非粮化”生产具有直接影响。一旦熟人间交易与非熟人间交易的农地租金出现趋同,则意味着农地流转“差序格局”及人格化流转维系的“趋粮化”种植格局将被打破。尤其考虑到仍有超过50%的流转农地是在同村熟人间进行的交易,农地流转“差序格局”的撕裂可能持续加大“非粮化”压力。基于此,予以政策启示:当前农地流转“差序格局”撕裂不仅意味着农地流转机制的转换,也隐含着农业种植行为的转变与结构的调整。因此,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来说,相关政策切忌一刀切。从发展规律上来说,农地流转“差序格局”撕裂是不可逆的,由此引发的“非粮化”压力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该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较早探讨农地流转市场化与“非粮化”生产的关系,为揭示农地流转市场转型过程中种植结构调整的规律提供了经验证据;第二,引入农地流转“差序格局”概念,将农地流转与“非粮化”的分析置于不同的交易特征之中,从而有助于根据交易目标来讨论现有研究关注的要素替代问题,进而弥合已有研究的分歧。在农地流转“差序格局”逐渐被市场机制取代的过程中,为未来农业农村政策调整提供经验证据。
文图/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