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生
教职工
校友
考生
招聘
捐赠
信息门户
教工邮箱
图书馆
English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现任领导
办学数据
历史沿革
学校章程
机构设置
机关部处
教学单位
教辅/科研单位
群团/附属单位
师资队伍
师资概况
教授名录
人才培养
专业培养
本科生
研究生
博士后
继续教育
科学研究
科研信息
科研平台
重点学科
成果转移转化
华农学报
社会服务
校园文化
卢永根先进事迹陈列展
校园文化路线
华农人物网
国际交流
招生就业
本科生招生
研究生招生
就业(本科生 研究生)
继续教育招生
学校标识
信息公开
来访预约
学校要闻2
学术动态
学校要闻
首页
学校要闻2
学术动态
2022-07-21
江青艳/束刚团队揭示AKG/OXGR1信号通路在雄性精子成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7月15日,我校动物科学学院江青艳教授和束刚教授课题组以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广东省动物营养调控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单位,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Life Metabolism在线发表了题为“Smooth muscle AKG/OXGR1 signaling regulates epididymal fluid acid-base balance and sperm maturation”的研究论文(论文连接:https://doi.org/10.1093/lifemeta/loac012),揭示了AKG/OXGR1信号通路在维持雄性生殖健康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为束刚教授和江青艳教授,第一作者为我校徐畅硕士、袁业现博士和张姹硕士。此论文受到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科研项目(NZ20211028)和广东省特支计划本土创新创业团队(青年)“畜禽种业自主创新团队”项目(2019BT02N630)资助。不孕不育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由遗传缺陷、生活方式、营养以及影响生殖系统局部代谢和微环境的因素造成。附睾是精子成熟的重要场所,从睾丸出来的精子必须进入附睾经历一
2022-07-21
王海洋教授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团队揭示现代玉米杂种优势群遗传改良与分化的基因组学基础
7月18日晚,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王海洋教授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玉米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团队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玉米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等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影响因子17.352)在线发表了题目为“Genomic Insights into Historical Improvement of Heterotic Groups during Modern Hybrid Maize Breeding”的研究论文,文章揭示了玉米父、母本杂种优势群趋同与趋异选择的遗传规律,解析了玉米基因组分化特征及其对杂种优势的贡献,通过总结过去,将玉米育种实践经验理论化,为新时期玉米自交系创制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指导。针对此项工作,在同期配发了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专家的新闻评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玉米是世界,也是我国的第一大作物,在保障全球和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玉米杂交种(单交种)与其父母本相比,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玉米单交种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生产上大
2022-07-19
吴鸿团队/徐汉虹团队合作在昆虫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Pest Science发表研究论文
红火蚁是世界上入侵最严重的物种之一,不仅对农庄、公园和公路等环境、设施具有破坏性,还会叮咬动物和人类,严重可导致死亡。利用化学药物扑杀红火蚁所引起的抗药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利用环境友好型植物天然成分防控红火蚁已成为研发趋势。肉桂是我国极具经济价值和开发潜能的特色林木资源,其精油具有杀虫、抑菌、抗氧化等多种功效,在降低农药残留、生物安全,防治应用方面具有极大的利用价值。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吴鸿教授与徐汉虹教授课题组合作,在利用肉桂天然成分防治红火蚁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Fumigation activity ofessential oils ofCinnamomum loureiriitowardred imported fre ant workers”(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0340-022-01540-1)为题目,在昆虫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pest science》(中科院一区,IF 2021 = 5.742,昆虫学排名3/100)杂志上发表。生命科学学院2
2022-07-18
刘耀光院士团队在Plant Communications发表研究论文
近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刘耀光院士团队在植物学新刊Plant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8.625,生物1区)发表了题为“Rice OsUBR7 modulates plant height by regulating histone H2B monoubiquitination and cell proliferation”的研究论文(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xplc.2022.100412)。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单子叶植物基因组和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株高作为农作物抗倒伏和高产育种的重要农艺性状,也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水稻半矮秆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其作用机制,可以为完善水稻株高发育的分子机理和育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在本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新的水稻半矮秆突变体osubr7以及相关基因OsUBR7,该基因编码一个单泛素化修饰组蛋白H2B(H2Bub1)的E3泛素连接酶。H2Bub1是染色质中组蛋白的一种常见且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与真核生物的基因转录
2022-07-12
刘耀光院士/祝钦泷研究员团队开发新一代高效DNA组装系统 TGSII-UNiE
近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刘耀光院士/祝钦泷研究员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IF2021=13.263,生物学/工程技术1区)在线发表了题为“Efficient assembly of long DNA fragments and multiple genes with improved nickase-based cloning and Cre/loxP recombination”的研究论文(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pbi.13882),利用特异核苷酸序列引导的缺刻酶介导的DNA组装与Cre/loxP重组相结合,开发了一种新的简单、高效、低成本的大片段DNA克隆与多基因叠加系统TGSII-UNiE。 功能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分子农场的应用、复杂性状的遗传改良以及代谢工程操作等,都涉及到DNA大片段(LDNA)的克隆和多基因的组装。尽管目前已有多种DNA组装技术,如Golden
2022-07-11
王浩教授团队揭示自噬在调控拟南芥花粉管极性生长和育性中的重要功能
2022年7月4日,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浩教授团队在《Autophagy》 (2022 IF:13.391) 上发表题为“Autophagy and its mediated mitochondrial quality control maintain pollen tube growth and male fertility in Arabidopsi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在拟南芥花粉管生长和雄性生殖过程中,自噬在介导线粒体质量控制中发挥重要的调控生物学功能。 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生物的主要分解代谢途径之一,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衰老等过程。近年研究发现自噬也参与调控植物生殖和育性,其中包括雄性配子体形成和植物自交不亲和反应等。快速且极性生长的花粉管负责介导和运输两个精细胞至子房并释放,在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功能。花粉管的快速的生长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质和能量。通过降解胞内储存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等物质,花粉管可持续获得细胞生长所需的物质与能量。但是,自噬是否参与并调控了花粉管生长以及它在植物受精过程中发挥怎样的生物学功能都尚未被研究和揭示。 该研
2022-07-04
黄国文教授团队研究获《鄱阳湖学刊》大篇幅介绍
近日,《鄱阳湖学刊》(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全国首家综合性生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期刊、EBSCO学术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在“生态学术名家”栏目中出版了“黄国文专辑”,主要介绍黄国文教授团队在生态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该专辑有5篇文章,占了该期(2022年第1期,总第76期)超过三分之一(44页)的篇幅。 生态语言学是上世纪70年代后慢慢发展起来的,是探讨语言与生态问题的交叉学科。我校黄国文教授自2016年以来在这个研究领域努力耕耘,并带领着一批关注语言与生态问题的学者在中国推动生态语言学研究;他在国内外很有影响的学术期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生态语言学著作《什么是生态语言学》(2019),他多次强调生态语言学研究者的社会责任和生态取向,提出的“和谐话语分析”分析框架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认可;国际生态语言学学会召集人(主席)、英国格罗斯特大学生态语言学教授阿伦·斯提比(Arran Stibbe)多次提及和评论和谐话语分析框架,并认为“和谐话语分析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例子,说明生态语言学走遍世界,并根据它所到达的地方的文化、哲学和生态进行重新改造。”黄国文教授是国际生
2022-06-24
王清文教授团队在木质素基功能材料领域取得新进展
我校生物质工程研究院、材料与能源学院生物基材料与能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王清文教授带领的生物质材料·家居工程团队在木质素基功能材料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以“Water-Induced Self-Assembly and In Situ Mineralization within Plant Phenolic Glycol-Gel toward Ultrastrong and Multifunctional Thermal Insulating Aerogels”(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2c00755)为题发表在材料领域国际知名期刊ACS Nano上。 生物质聚合物/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气凝胶具有极佳的保温隔热能力以及绿色可再生特性,因而在节能工程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机械强度低和环境稳定性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该类复合材料的发展。木质素是一种产量大,具有复杂芳香骨架结构的植物聚多酚,表现出诸如高的分子“刚度”、良好的疏水性以及优异的耐热性等极具吸引力的天然属性。由于木质
2022-06-20
刘应亮教授团队在纳米领域权威期刊Nano Letters发表研究论文
近日,我校材料与能源学院生物基材料与能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光学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刘应亮教授团队在碳点基室温磷光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Carbon Dots in Hydroxy Fluorides: Achieving Multicolor Long-Wavelength Room-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and Excellent Stability via Crystal Confinement”(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2c00603)为题发表在纳米领域国际权威期刊《Nano Letters》上。材料与能源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梁萍和研究助理郑义浩(2019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庄健乐副研究员、刘应亮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学黄维扬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碳点(CDs)作为一种新兴的碳基发光材料,在发光领域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近年来,CDs的室温磷光(RTP)性能备受关注。一些现有的策略已被用于制备具有优异性能的CD
2022-06-20
我校教师在国际知名期刊Plant Physiology发表研究论文
近日,我校农学院、广东省植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青年教师金晶在国际知名期刊Plant Physiology(影响因子8.34,生物1区)发表了题为“Small EPIDERMAL PATTERNING FACTOR-LIKE2 peptides regulate awn development in rice”的研究论文(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93/plphys/kiac278)。 多肽分子调控细胞间的信号,在生物的形成以及发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植物细胞间的相互交流也是通过大量的信号分子。最近的研究已揭示了植物多肽激素参与细胞与细胞间的短距离信息的沟通交流,从而调控植物生长、发育、抗逆等许多生命过程。其中,EPF/EPFL 家族基因所编码的多肽激素是植物中一类重要的多肽家族,参与调控气孔、颖花和芒的发育。然而,水稻EPF/EPFL家族的成员及其功能尚待鉴定。 芒是重要的驯化性状。Kasalath属于aus稻,其表现为长芒的特性。该研究以Kasalath为受体材料,利用CRISPR/Cas9技术,系统性探索了水稻中EPF/EPFL家族小肽成员在水稻芒
每页
10
记录
总共
419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38
/
42
跳转到
最新要闻
2024-11-10
华南农业大学董事会成立大会
2024-11-09
院士齐聚华农,共话农业科技创新
2024-11-09
启林北综合训练馆获冠名“温氏综合训练馆”
2024-11-08
今夜星光璀璨,广州塔亮灯祝福:华农举行办学115周年文艺晚会
媒体华农
2024-09-21
【广东新闻联播】王伟中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调研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助力“百千万工程”实施 奋发有为推动农业强省建设
2024-08-28
【微言教育】广东:百校联百县合力助推乡村振兴 | 各地教育成就巡礼
2024-11-08
【南方+】周年亩产1446.18公斤!梅州兴宁引进华农技术,创双季丝苗香米高产纪录
2024-11-07
【南方网】名家书画亮相华农,专家论道美育创新